燈掛椅是一種歷史很悠久的椅式,此椅最上端的搭腦兩端向外挑出,有的還形成優美而又富有情趣的弓形,因其造型好似南方掛在灶壁上用以承托油燈燈盞的竹制燈掛而得名。
?
燈掛椅最早出現于五代,敦煌唐代壁畫和五代《韓熙載夜宴圖》中均有燈掛椅的形象,宋元時期更為流行。宋金墓葬壁畫中最為常見的一桌二椅“開芳宴”陳設,便是燈掛椅配一方桌。明清時期,這種陳設在一般家庭仍很常見,桌后通常還配一翹頭案或架幾案。
?
燈掛椅是明代最為普及的椅子樣式,圓腿居多,搭腦向兩側挑出,整體簡潔,只做局部裝飾。高聳的椅背將華美的錦緞突出地展示出來,即使不加椅披,露出天然紋理或有團窠雕刻的背板也很耐看。也有的會在背板上嵌一小塊玉,或者嵌石、嵌木,或者雕一簡練的圖案。座面下大都用牙條或券口予以裝飾。四邊的棖子有單棖有雙棖,有的用“步步高”式(即前棖低,兩側棖次之,后棖最高),落地棖下一般都用牙條,兩后腿有側腳和收分。它的外形輪廓格外挺秀,和其他形式的椅子相比別具風格,又因其無扶手,就座時左右無障礙,故成為古代最流行的椅式之一,多見于蘇州地區,而廣東地區則多見一統碑椅。
正大拍賣2014精品拍品? 黃花梨燈掛椅(四只)
尺寸:58×41×117厘米
?
明代家具樣式幾近百款,但是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文人雅士,甚至一般的平常百姓,其家庭中常常都會有幾件貌似南方鄉村竹燈掛的椅子——燈掛椅。樸素的燈掛椅以其不喧不躁的姿態散發著獨特的魅力,在精品遍地的明代成為最普及的椅子類型,甚至在宋元時期它就已經成為整個社會最普及的椅子樣式。
?
民間的燈掛椅多用櫸木和榆木,而達官顯貴則多用黃花梨、紫檀、雞翅木等,在工藝上彩漆和攢竹等做法盡皆有之。
?
燈掛椅在輕巧靈活、使用方便這一點上非常突出,加上其在室內不需占很大面積,和一般桌案配置或者單獨陳放都不覺得單調,因此也是其能夠很快得到普及的原因。
正大拍賣2014精品拍品? 黃花梨燈掛椅(四只)其一
尺寸:58×41×117厘米
?
? ? ? 這套黃花梨燈掛椅造型看起來極為舒適,彎弧的圓材搭腦與后腿圓材上截以飄肩榫交接,下截穿過椅盤成為方材腿足。木紋華美的一彎靠背板上端嵌入搭腦下方,下端嵌入椅盤后大邊。椅盤格角榫攢邊框,四框內緣踩邊打眼造軟屜。下有穿帶支承,椅盤邊抹上下壓線,前腿出雙榫納入椅盤邊框,簡約舒適。
?
入清以后,燈掛椅很快減少,這是因為清沒有搭掛椅披的習俗。尤其是清乾隆以后,與各類扶手椅一樣,靠背椅新創制出了各種重視陳設功能的屏背椅、插角屏背椅、什錦椅等新品種,注重簡潔淡雅的燈掛椅逐漸退出崇尚華麗的清式家具的舞臺。
?
而到了今天,隨著對簡單便捷生活的推崇,我們又看到了燈掛椅的回歸,比如在餐廳,設置幾對燈掛椅,方便又靈活,再搭掛上具有古典花紋圖案的椅披,勾畫出淡淡的古典韻味,進餐的同時也變成了地道的文化享受。
【提示】正大新聞版權歸屬正大所有,如有轉載,請說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