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座子之用,猶如歐美的傳統畫框,能使其襯托的藝術品在蕓蕓作品中脫穎而出,看來超塵脫俗、與眾不同,亦可彰顯藏家對之青眼有加、珍若拱璧。
但二十世紀之前,當時西方的收藏家和博物館館長大多推崇其簡單直接、線條明快的美學,故而將這些備受誤解的座子束之高閣,甚或棄如敝履,并將座子上的中國陶瓷、玉器、青銅器和其他古玩直接放在幾架上,再收于陳列柜內。
清十九世紀 紅木束腰壽字三彎腿葵瓣式座
晚清 紅木鏤雕樹根形座
清十八/十九世紀 紫檀嵌癭木面拐子紋帶托泥方座
循著這條思路,他們有時還會把圖卷的絹裱裁去,再鑲上鏡框。雖惜之已晚,但學者、藏家和博物館館長現已意識到,這些座子即便不是藝術品的組成部份,但傳統以來卻是呈現中國藝術的重要環節。
這一趨勢帶動了學術界的鉤沉探討,并促使部份館長和收藏家重新采用長期以來備受冷落的座子,再用它們來展示傳統藝術珍品。
談到中國的座子,大家腦海中浮現的多半是玉器或瓷盌等常用的圓形木座;殊不知,座子形態千變萬化。如上所述,有些座子具實際用途,而不是僅有陳設的功能,它們可以發揮支撐的作用,使其展示的物品便于使用。
清十八世紀 紫檀束腰四瓣如意紋座
清十九世紀 紅木鏤雕樹枝形座
清 黃楊木鏤雕樹根形雙連座
清十八/十九世紀 黃楊木鏤雕樹根形座
清十九世紀 黃楊木鏤雕樹根形座
清 紅木蓮瓣式座
以漢代和六朝的鏡座為例,它們既可支撐無柄的圓鏡,使用時亦便于調整鏡子的角度。即便是藝術珍藏,有時候也要借助座子,方能以最佳面貌示人。
有一類飾長串活環的玉瓶常配以高身座子,其座頂設一小鉤懸掛活環,充份展現了妙至毫巔的雕工。無論方圓,小巧精致的文房插屏皆須用座子來支撐和定位;玉插屏多配掐絲琺瑯座,而瓷插屏則常襯以木座。
有些時候,清代藏家也會巧用精雕細琢的立式木座來配襯古玉璧,將之當作插屏使用,可見藝術珍藏有時候也要借助座子,方能以最佳面貌示人。
清十九世紀 紫檀鏤雕拐子龍紋三連座
清十八/十九世紀 紅木仰覆式蓮座
清十九世紀 硬木鏤雕佛窟式座
中國文人及風雅之士素喜搜集靈石,并置于清幽的書齋內細心賞玩,而各類藏品之中,此類供石或許最須仰仗座子以作支撐。供石與座子若配置得宜,一塊看似平平無奇的頑石即搖身一變,化作一件讓人浮想聯翩的藝術品。
安思遠 (Robert H. Ellsworth) 舊藏一件臘石連座,二者造型猶如一塊圓形巨巖。安氏珍藏中尚有一例虬根狀鏤雕座子,在其襯托之下,一件原本其貌不揚的大型臘石山子瞬間魅力倍增、意趣盎然。
就該等作品而言,座子儼然已成為藝術品不可分割的一部份,而收藏者將供石與座子巧為搭配的靈心妙思亦一目了然。
清十八/十九世紀 紅木仿奇石隨形座
清十八世紀 紫檀托癭木鏤雕樹根形座
晚清 紅木鏤雕卷草紋長方座
座子所用的木材,大致與明代、明式上乘家具的用料相同,即紅木、樺木、黃花梨、紫檀、欅木、楠木和烏木。至于家具較為罕用的龍眼木和黃楊木,在座子當中卻頗為常見。
大多數座子出于專門的作坊,但也有一部份是上乘家具作坊的制品,這也解釋了為何有些座子的風格與當時的家具如出一轍。惟須強調的是,這方面的交流是雙向的,即家具固然影響了座子的風格,但相反亦然。
清十九世紀 紅木纏枝蓮紋長方座
清十九世紀 紅木嵌大理石面如意回文三連座
許多座子光素無紋,純以天然的形狀、紋理、色澤和細膩的拋光取勝。就造型而言,它們或以中國幾案為形,如香幾、供幾、畫案等,或形似畫卷、波濤 或虬根。尚有數例飾淺雕圖案 ,有的座面鑲嵌云石或癭木。但大多數有雕飾的木座皆做工細膩,通體鏤雕各式花卉或抽象圖案。
清十九世紀 紫檀錯銀絲云蝠紋長方座
清十八世紀 紅木嵌大理石面仿樹根式座
自遠古時期,華夏民族一直愛用座子來配襯貴重物品,最早的例子很可能是祭祀禮器及其他宗教物品的專用座子。
隨著時代的發展,再加上對其他傳統元素的兼收并蓄,座子在宗教和世俗范疇里的應用日漸普及;時至宋代,庋藏骨董之風漸熾,座子更是大行其道,此后歷朝歷代皆用之陳列古玩,儼然已成定式。
西方對座子的誤解由來已久,尚幸東亞未受影響,近來座子在西方越來越受關注,更成為了大家競相收藏和研究的對象,根據中國傳統習俗用座子來展示珍藏的例子亦與日俱增。
- END -
【提示】正大新聞版權歸屬正大所有,如有轉載,請說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