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木”這個詞,它只屬于中國。
老外翻譯不了這個詞,因為“紅木”這個詞的背后,拖著一卡車的中國文化。
家 具
中國——“紅木”之國,這個“紅木”便是指的古典家具。
家具是百姓的日用品,是王公貴胄的奢侈品,是紫禁城的必需品,還曾是中國主要的出口創外匯產品,一度被歐洲的貴族瘋狂追捧,擁有一件中國家具是富有和高貴的象征。
有人還曾提議將家具加入“中國四大發明”,變成“中國五大發明”。
現在去到博物館,家具也是極其重要的藏品,今年故宮也向全社會迎接了這位被忽視已久的貴賓,開放了“家具館”。
在拍賣場上,古典家具也是最主要的中國藝術拍賣品類之一,并且價格都非常不便宜。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一口氣讀懂,了解中國不得不知的中國家具的發展史吧。
▼
中國家具發展史,往簡單了說,就是“百家爭鳴”到“兩家爭先”的過程。
家具是由木頭搭建構成的,古人對家具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一些出土的商周器物已有后來某些古典家具的雛形,一些家具上的裝飾手法也已經出現,如髹漆、嵌象牙、嵌松石等。
屈指可數的百家爭鳴
為什么是屈指可數的百家爭鳴呢?因為家具形制雖多,但明清以前變化不大。
春秋戰國,家具的種類豐富,這段時間,諸如箱、柜、椅、墩等家具開始出現。到了秦漢,漆木家具的全盛時期,此時,人們的起居方式仍然是跪坐或盤膝坐,垂足坐始見萌生卻尚未普及。
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高型坐具開始流行,及至唐代,垂足而坐徹底推廣開來,還出現了高型的案桌。
高坐讓中國人的起居從亞洲徹底脫離出來,與周圍席地而坐的諸民族劃清了界限。
歷史的車輪滾向了宋代,國人自覺不自覺之間把以前幾千年形成的許多文化悄然改觀,價值重新體現,以唐宋為界,享受了千年一變的起居文化。
對家具而言這是個偉大的時代,家具上,經典制式已經成型。
平分秋色的明清二家
歷史的車輪再往前面滾一下,就滾到了中國家具發展的高潮階段,因為我們來到了明代,隨著一些硬質良材進入中國,家族迎來了一位新人——黃花梨。
漆木家具和硬木家具,兩兄弟在這個朝代仿佛打了雞血一樣,在這個朝代,誕生了我們舉世聞名的“明式家具”,成為跨時代的超級榮譽時尚單品。
這是家具的一次里程碑式的跳躍。從此,硬木家具成為主流,走入了皇宮,走向了權貴,走向了人生巔峰。
到了清代,家具制作更加發力,再次達到高峰,在家具上形成了“明式”與“清式”兩大分明的美學體系。
此時,紫檀等家具制作良材通過海運、河運直達京城,統治者直接參與家具設計,宮廷家具不計其數。
▼
中國古代家具有過革命性的改變,由低向高完成了質的飛躍。席地坐轉為垂足坐,視野的變化倒在其次,更重要的是觀念的改變。
古家具之宗
中國人是全世界使用漆最悠久的民族,至少在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中,一只漆碗做了有力的證明。
大漆家具乃中華古家具之宗,明萬歷以前,漆木家具一直是中國家具的主流。
隨著紫檀、黃花梨等硬木家具風靡以后,漆木家具的“統治”地位才被撼動。
大漆之大乃尊稱,中國人稱高尚之人之物為大;大漆即天然漆,我國特產。
三千年來,中國人制作的大漆家具難以數計,我們今天有幸看見的不會超過萬分之一二。漆藝復雜,披麻掛灰,使用多舛,年久失態,故完整存世于今更是寥寥。
自打“明式家具”一詞問世之后,學者及藏家共同掀起一股熱潮,學者極盡所能將“明式家具”擎起,藏家蜂擁而至搜集天下美器。
非常物質化的國人慣以材質論高下,喜聞樂見的紫檀黃花梨等成為時代寵兒,于是材質第一,美學第二,而大漆家具研究和收藏因此雙雙落伍。
三駕馬車
古典家具領域有三駕馬車,一是黃花梨,二是紫檀,第三個是紅木。
黃花梨
其實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喜歡黃花梨的人,一種是還不知道自己喜歡黃花梨的人。
黃花梨,一個木頭界的傳奇。那絢麗詭譎的花紋種夾雜著淡淡的降香,世人無不為之動容,看上她,便是一眼千年。
它出生于中國的海南島,由于其根部經過腐朽潮化就成為“降香”,所以最初它是作為香料進入到宮廷的。
后因顏值太高:色彩鮮艷、紋理美麗,成為了最早進入皇家視野的高檔珍稀木材。不過作為海南島的特產,黃花梨的數量十分有限。到了清代中期原材料就漸漸的接濟不上了。
到雍正、乾隆時期宮廷里的窗戶大部分已經改用了玻璃,采光條件一下子變好了,這給同樣質地優異的紫檀帶來了機會。
紫檀
自清代始,黃花梨這位同志的風頭退居次席后,紫檀隆重登場,成為名副其實的木中之王的。
主角的魅力決定一出大戲的生命力。紫檀加入明清家具行列,即刻引領時尚之先,且五百年不衰。
紫檀是一個文學名稱,或者說是社會學名稱,與科學無關。科學的名稱嚴謹而不可替換,文學可就浪漫多了。
中國人歷來認為紫色祥瑞,比如常說的“紫氣東來”,故宮原叫紫禁城,這是個老名字,緣于紫微星垣。由此可見紫色的地位。
很多人會問了,這紫檀打哪兒來呢?可不是中國哦,是印度一個叫邁索爾邦的地方。
紅木
紅木從最初被鄭和當做壓船底的大料從東南亞運進中國,一直被皇家忽視,直到“魏紫姚黃”一料難求,才逐漸被重視。
老紅木是中國硬木家具中使用最為普遍的一種木材,它不僅材質好、油性大,顏色也喜慶,尤其是在價格上,可以說性價比最好,幾乎適應各種層面的人群。
然而在2000年《紅木》國家標準的出臺后,發生了轉折。
在這時候,“紅木”這一詞完成了一個華麗的轉身——由專指老紅木即大紅酸枝這一種材料,變成了33種材料的統稱,現在是29種。
今天我們給“紅木”的定義可從兩方面來理解:
廣義的紅木:泛指《紅木》國家標準中5屬8類33個樹種;
狹義的紅木:歷史上傳統使用的老酸枝木。
▼
說到這兒,有人應該等不及了吧,怎么還不說形制?別急嘛,這就給大伙分分,依據其功能家具可分為:
臥類、坐類、置物類
儲藏類、屏風類、支架類
以下不做解釋說明,各位看圖,一一對號入座即可:
臥 類
▼
坐 類
▼
置 物 類
▼
儲 藏 類
▼
屏 風 類
▼
支 架 類
▼
▼
家具收藏
清政府覆滅后,大量的宮廷器物散落民間,王公貴族將夾帶出來的文玩珍賞低價賤賣,由此催生了古玩市場的興起。
上世紀30年代,德國人艾克著《中國花梨家具圖考》一書問世,便在國際上掀起了中國古典家具熱潮,西方藏家紛紛來華大量收購古典家具。
1985年,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珍賞》在香港出版,大量的港臺收藏家涌入內地購買家具,古典家具收藏一時成為一大現象。
據業內人士稱:
從海南島開始,收藏者像梳頭發一樣,從南到北梳了一遍,地上文物極為豐富的山西省,除了喬家大院等幾處國家保護單位,整個省的明清家具精品幾乎被搶買一空。
幾經浮沉,古典家具收藏歷久彌新。臣服于古典家具之美也好,希冀保值升值也罷,其中一個很好的意義在于,古典家具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有序的傳承和保護。
▼
“
今天有位家具愛好者問了研習君一個問題:
到底什么樣的家具才是好家具呢?
很遺憾,這真的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
好的家具給人的使用、審美體驗總是相似的,而不好的家具,那是差的千奇百怪,則各有各的弊病。
我們知道家具有五大構成要素:材料、結構、做工、外觀形式及功能,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只能說如果每個家具要素都做到最好,那這件家具不好也難。
家具的外觀形式,這是家具之魂,尤其現在這個歷史階段,顏值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只是筆者對于當下的家具形式泛濫的現象不以為意。
畢竟好看的臉蛋總是驚人的相似,而丑的人卻各有各的丑法
”
——研習君
- END -
往期回顧
| 投稿 | 轉載 | 合作 |
研習君微信號
zd18936899675
【提示】正大新聞版權歸屬正大所有,如有轉載,請說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