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吉祥寓意,家具裝飾圖案還有別的內涵......
明清家具的藝術性,既在于精挑細選的天然材料,又在于工匠對于榫卯工藝的精準把握,還在于裝飾圖案的選擇與設計。
小到一個牙板、束腰等構件,大到一個座屏的滿面,工匠用巧手將其變成揮灑才情奇趣的畫卷。瑞獸、仙草、神靈、民間傳說......明清家具的裝飾里,別有一番藝術天地。
但對于制作和使用家具的人來說,這些圖案絕不僅僅是因為藝術性而被留在了家具上,究其根本,圖象被人賦予的人文內涵,才是它們經久不衰、至今仍被普羅大眾喜愛著的原因。
龍紋是一種最為經典也最為常見的裝飾圖案。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與象征,至今中華民族仍然還自稱為“龍的傳人”,這種來自于傳說中的神秘動物在封建時代幾乎一直是至高無上的皇權象征。
皇帝自稱“真龍天子”,穿龍袍、坐龍椅、居龍庭......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大型典儀,龍出現在天子的各種用具上。
作為神獸中當之無愧的“頂流”,龍在家具裝飾中也自然而然地有了多種表現形式:形如卷草的螭龍、結合拐子紋的夔龍;眉目清晰的正面龍、蘊藏動態氣勢的升龍降龍......龍行于云間,便是云龍;龍躍于海上,便是海水龍。
與之對應的是神鳥鳳凰,鳳凰本指的是雄雌兩種鳥,象征琴瑟和鳴的愛情。因身份尊貴而成為了與龍最為相配的神鳥——龍是天子,鳳便是后妃,明朝皇后的常服與冠冕上就是以它來顯示身份。
明 黃花梨木展腿式半桌 上海博物館藏
它同樣也有著螭鳳、夔鳳、團鳳等更具藝術性的變體,工匠往往還會另尋他物為它湊成一個經典搭配:龍鳳呈祥、鳳穿牡丹、百鳥朝鳳。
清 黃花梨鳳穿牡丹寶座式鏡臺
清早期 黑漆款彩百鳥朝鳳圖圍屏 故宮博物院藏
可以明顯看出的是,龍鳳圖樣的使用和組合中,它們都是當之無愧的主角,能擔綱它們配角的也得是百花之王這樣的角色,這也體現了這兩種圖案本身的地位和意義。
除了祥瑞之外,它們更像是一種權力地位的符號,所以更多的出現在宮廷家具當中。
明清家具能取得如此之高的藝術成就,文人群體的影響功不可沒,自然,家具裝飾也要迎合文人口味。
自然,那些本身便象征著高潔清貞等文人理想人格的物象首先受到了歡迎,比如梅、蘭、竹、菊、松、蓮等等自然植物,它們幾乎都有不懼惡劣自然環境、保持自我本色的特點,有時甚至還組隊出現,得個“松竹雙清”之類的雅名。
明 黃花梨木雕梅花紋方桌(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明 黃花梨仿竹節玫瑰椅 美國明尼阿波里斯藝術中心藏
動物中也有同樣受文人青睞的,比如蟬雖然只有一季的生命,但居于高處鳴叫不止不息,被人誤以為是餐風飲露,不食五谷,不但高潔,還可謂是仙人一般的行徑,自然也受到了文人追捧。
博古圖亦是從文人愛好演變而來的一種經典圖案。自宋代崇古以來,博古圖就成為了工藝品上的經典紋樣,尤其是在清代,各式鼎彝銅爐、花觚寶瓶、文房雅器等都可能在博古圖中出現,甚至還會配上花卉瓜果、精美底座。
清 黃花梨百寶嵌博古紋方角柜 費城藝術博物館藏
如《滄浪集》所言:“耳目清曠,不設機關以待人,心安閑而體舒放。三商而眠,高春而起,靜園明窗之下,羅列圖史琴尊自娛。”博古圖中繁盛豐美的器物,反映出的是文人修身自娛的風雅氣度。
另一方面,文人對于家具藝術性的貢獻還在于其獨特的審美觀,追求天然質樸、虛實相生等帶有禪意的美感,孜孜于一個“雅”字。
如文震亨在《長物志》中就提到他對天然幾裝飾圖案的看法:“如臺面闊厚者,空其中, 略雕云頭、如意之類;不可雕龍鳳花草諸俗式。”云頭、如意尚可接受,龍鳳花草竟然都被視為“俗”作。
明 《十八學士圖·畫》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樣的審美使得明清家具尤其是明式家具的設計風格更偏向于“簡素”,或光素無紋,或搭配天然至美的木材、石材等,比如云石、癭木、黃花梨等。
另一方面,簡單的幾何圖樣也因實現了虛實相生的藝術效果而大受好評,明清家具中有一種叫攢斗(攢接和斗簇)的作法幾乎就是為其而生,工匠通過榫卯將不同的短材組合成經典的幾何圖樣,卍字紋、四合如意紋、冰裂紋等就是這一領域的佼佼者。
當然,不管是上層貴族、文人雅士,還是廣大的老百姓,在器具的裝飾圖案選擇上其實都會看重它的【吉祥寓意】。這種吉祥寓意其實就是人對于未來人生的美好愿望,而大多數人的追求其實也是相似的。
一是要求長壽,《尚書》中的五福就把壽排在第一位。壽的意象也頗多:傳說中可以活死人肉白骨的仙草靈芝、西王母娘娘作壽時款待群仙的壽桃、古代神話中代表長壽的壽星......
以這些為基礎,還延伸出了麻姑獻壽(獻的靈芝酒)、群仙祝壽、東方朔偷桃、靈猴獻壽、鶴鹿同春等。
還有一些特別的典故,如海屋添籌,此語出自蘇軾的《東坡志林》,講的是三個不記得自己歲數的老人攀比年紀:
一個說只記得年輕時與盤古有交情;一個說每看到海水變桑田就添一個籌碼,類似于畫正字記數,而手里的籌碼可以裝滿十間屋子;最后一個說吃過的蟠桃核丟到昆侖山下,如今都和昆侖山一樣高了。
二是要福氣,這種福氣可以理解為一種讓人事事順心的好運。我們最常見的蝙蝠、如意云紋就帶有這種寓意,花繁鳥鳴的花鳥紋等帶有蓬勃生氣的圖景往往也讓人想到吉祥美好。
還有一些民間俗語也被聯系進來,比如三陽開泰成功使羊上位,而“獅子滾繡球好事在后頭”也成了獅子加入這一陣營的入場券。
三是要事業,古代學而優則仕,對于一個人事業的最大期待便是登科和升官。科舉時有魁星點斗、魚躍龍門、一路連科(鷺鷥和蓮花)。
左:魁星點斗 右:指日高升
當官后也要繼續進步,指日高升、加官進爵(冠帽和爵杯)。甚至個個做官(五子登科)、世代高官——也就是太師少師(大獅小獅)。
四是家庭方面的追求。古人崇尚多子才能多福,催生的意象屬實不少,最經典的【三多圖】里的石榴指的就是多子,松鼠葡萄、蓮子等物也有此意。除了特點和諧音,還有直接拿小孩兒圖象催生的,嬰戲圖就是一個典型。
明 黑漆百寶嵌嬰戲圖立柜 故宮博物院藏
曾看一位學者提到過:美術在古代最重要的作用是藻飾禮制和宏協教化。除了宣揚統治者不可侵犯的高貴地位外,藝術還是潛移默化教化民眾的一種途徑。
北宋 李公麟《孝經圖》(局部)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而這種教化其實也分兩種,一種是宗教對于教徒的,宗教的教化本身更針對于信教者,但佛教、道教文化在中國流傳許久,其實與世俗文化也有著很深的融合。
佛有八寶、道有八仙,甚至蓮紋能在中國古典器物上煥發此等光彩都有一部分要歸功于宗教的傳播,在頻頻使用這些本身帶有宗教意義的圖案時,一方面世俗削弱了它們的宗教內涵,另一方面其實也代表世俗認可并接受了宗教內涵,這其實就已經是一種教化。
(上:佛八寶 下:暗八仙)
另一種教化則是上層對下層社會道德的教化,諸如忠孝節義等傳統道德準則往往需要通過民間故事、古代傳說、歷史典故等才能真正地被廣泛接受,最終成為人們共同遵循和維護的社會道德。
故宮中有一件乾隆帝題過的掛屏,上面畫的是唐明皇試馬圖,乾隆推崇此屏正是存了教化子孫的意圖——勿忘騎射,不要重蹈前朝敗亡的覆轍。
清乾隆 掐絲琺瑯明皇試馬圖掛屏 故宮博物院藏
但這種故事性強的裝飾圖案往往圖景復雜,甚至還需要多幅圖景共同組成整個故事,要想在家具上實現,著實不是一件易事。
而家具里還有一種特別適于承擔教化功能的家具——屏風,這種家具功能性不強,往往更多地被當做居室空間的一種裝飾,屏面更是幾如畫紙可供復雜圖景鋪陳。
北魏 木漆屏風 山西大同司馬金龍墓出土
(圖象故事來自《列女傳》)
而屏還可以安裝在床榻、寶座等家具上,使得繪畫藝術在家具上實現的空間進一步拓展。另外,有一定體量的庋具也可以作“畫紙”使用,尤其是漆制家具。
在這些豐富的圖畫中,侍奉父母的孝子、恩愛不疑的夫妻、精忠報國的武士、寧死不屈的義士等形象把深刻的道德觀念外化為一種行為,他們其實就是傳統道德準則的代言人。
- END -
【提示】正大新聞版權歸屬正大所有,如有轉載,請說明出處